欢迎光临河北铸铁拍门生产厂家网站!

专业生产销售铸铁拍门厂家

1539319962156850_副本_副本

新闻中心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企业新闻 > 内蒙古鄂尔多斯铸铁拍门迎来新春开年水利重大工程
内蒙古鄂尔多斯铸铁拍门迎来新春开年水利重大工程
浏览量:88
发布时间:03-28 18:00
信息来源:企业新闻

   大地回暖,草色渐青,又是春耕备耕的时节,李兰琴手提一根红柳条在自家地里转悠,盘算着一年的活计与收成。农资早已备齐,再好好检查一回滴灌的设备,就等着春耕大干一场。

远远地,李兰琴瞧见村主任郭凤山带着一些人走进了自家地头,上前询问,郭凤山说:“市里来的,想了解当年咱们打洞井的事儿。”

两位老人一起回忆起了几十年前全村人没日没夜攻坚“大水利铸铁拍门”的往事。

过去,鄂旗木凯淖尔自然生态环境差,土地沙化,百姓吃水也成问题,用水浇地更是大家想也不敢想的。木凯淖尔镇木凯淖尔村虽然有“木凯淖尔”(“淖尔”为蒙语,意为“湖”),但是淖尔在低处,村里有700多亩耕地所在的伙房梁在高处,中间是一大片寸草不生、凹凸不平的沙地。村民们只能靠天吃饭,年景不好的时候就是颗粒无收。

为了解决全村人的生计,多番商议,大家决定从淖尔向梁上横挖一条水道,把水引向耕地。经过丈量,“木凯淖尔”距离伙房梁有约1.5公里。要挖通这条水道,把水从低处提到高处,不仅要解决引“流”问题,还要想法子处理挖出的土方。

本事都是逼出来的。条件有限,也没有水利专家能指点迷津,村民们凡事只能自己想办法。为了解决由低向高引流问题,大家想出设立三级提水点,每一级提水点都挖一个大“机坑”,用柴油机抽水,导入地下水渠中流向下一级。为了解决土方问题,大家想出每隔一百米左右就向地面上开一个天井,把土吊出去。如此一来就形成了独特的“洞井”。

方案拟定,只待开工。当年木凯淖尔一共有10个小队,每个小队要出8个壮劳力,还要把最好的粮食供给施工队。郭凤山当年只有18岁,念过几年书,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,就当上了管理员,负责解决全施工队的生活问题。

洞井一挖开,淖尔的水就涌进了井里,水积满了就无法作业,只能开着柴油机一直抽水,施工也就不能停。于是全施工队80多人分成了三班,24小时轮换。

“洞井”剖面简图

除了抽水用的柴油机没有别的机械,全部都只能靠人力。挖井的时候先用炸药炸松土,再一镐一镐地凿一锹一锹地挖。物资匮乏的年代,炸药也没有地方买。木凯淖尔“大水利”工程用的炸药,都是村里人先把马粪晾干、揉碎、炒熟,再加入硝酸铵、煤油、锯末等,自制的土炸药。

一开始村民们没有经验,向下挖通了水道,再从下往上凿天井。等挖出来见了光,才发现方向错了,只能重挖。施工队总结经验,觉得天井还是要从地上挖到地下才省工。可是从地上望去都是茫茫黄沙,从哪挖天井呢?估摸着挖了几回,淖尔之畔被掏出几个大洞,也没有找到地下的水渠。正在犯愁之际,村里一个叫乔玉和的青年,数学学得好,经他反复丈量精确计算,终于确定了开天井的位置。

坎坎坷坷,磕磕碰碰,还没有挖到第一个提水点就吃了不少苦头走了不少弯路。但是大家并不气馁,吃一堑长一智,一而再再而三地总结经验,转而先从地上定好天井的位置,再从地下开水渠,两头挖,省了不少事。

为了方便运土,地下的水道开得很大,小驴车进去可以自如地掉头。在天井和地下水渠的连接处用木头架起三脚架,先把土拉到这里,再赶牲口吊出去。那时,村里连电石灯也没有一盏,地下水渠施工时,照明用的是大家用棉花自制的吊灯,每隔一会儿就要蘸一次煤油。

这条大长井一路上坡,越到后面工程量就越大。到了最后的三级提水点,机坑挖得最大,长约50米,宽约20米,深达十几米。水抽到第三级提水点,就可以导入地上明渠浇地了。

1975年,木凯淖尔村“大水利”工程投入使用。

整个“大水利”工程历时三年多才完成。地下水渠长达近2000多米,高约2米,宽约4米;15个天井,3个大机坑,全靠80多位农民手挖肩抗。大家吃的是窝窝头,住的是柳条土房,寒冬腊月逢年过节也不能休息。是艰苦奋斗、团结奉献的精神鼓舞着人们,再困难,也没有人想过要放弃。

“大水利”工程完工后,各个小队又按照同样的原理,在各自小队的集体土地附近寻找水源,修了“小水利”。实行包产到户后,大家利用“洞井”原理,在自家土地上修了单个的洞井。此时随着生态恢复和技术进步,单个洞井已经可以用小柴油机抽取地下水。大水利+小水利+单个洞井,一直用到1997年。木凯淖尔村有了机井,洞井都修在水源地附近或地下水浅的地方,这里打机井也容易,所以木凯淖尔的机井也大多与洞井相通,只是有了机井之后洞井储水的功能更加突出。

2000年之后,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机井,但是“大水利”一直是木凯淖尔村农业用水的补充。2008年起,木凯淖尔村通了农用电,抽水更加便捷,“大水利”才逐渐被弃用。不过,在有的社和有的农户,“小水利”现在还继续发挥着“余热”。李兰琴家在木凯淖尔村一社,她家耕地上的洞井现在还有水,还有鸽子在里面筑起了巢。
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,木凯淖尔村也越来越现代化了。村里人用上了滴灌设备,浇地更加省水省力,效率提高了不少。“洞井”时代,大家用柴油机抽水浇地,一天只能浇几亩;有了机井通了电可以漫灌后,一天能浇十几亩。现在用上了滴灌,一开阀门,李兰琴家的40亩地一次全能浇完。

不仅如此,水利设施进步了,农业增产也相当可观。木凯淖尔村以种植玉米为主,种旱地时雨水好每亩地每年有四五百斤的收成,“大水利”建成才实现了旱涝保收,从漫灌到滴灌每亩地每年就至少增产300多斤,现在每亩地每年能保证收获1500斤玉米。

春风十里柔情,一片片的沙蒿使劲攒着劲蹿个儿,将整个木凯淖尔“大水利”工程都隐在了葱郁之下,但却隐不去那段记忆。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20190213095228_29649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06153 Second.